※祈求台灣平安的祭品,拜託了。
文字遊戲
1.
「在星期一的早上出生,到了星期五的晚上就死去了……只活了短短的五天,真是個可憐的孩子呀。」
「不是的。」
「那個孩子其實是……在第一年的第一個星期一出生,但卻是等到第八十八年的最後一個星期五才離世的。我一直看著,這中間的八十八年裡,他可是渡過了一個沒有遺憾的、很幸福的人生喔。」
「所以比起可憐,我還是更覺得……那是個可愛的孩子呢。」
2.
「我舉起了刀,然後那把刀刺入了我妹妹的胸口」--這件事的前因後果簡略來說大概是這樣的。
不過如果補上中間的經過的話,就會變成「我舉起了刀……試著想對抗眼前想要傷害我妹妹的殺人魔,卻因為在那之前我已經被殺人魔重傷了,也算不上什麼有力的對抗。最後還是靠著我妹妹犧牲自己用身體卡住了殺人魔的刀刃,我才有辦法給殺人魔致命一擊。但是我妹妹實在是傷得太重了,等不到救援,就這麼拖下去實在是太痛苦了,所以她拜託了我……然後那把刀刺入了我妹妹的胸口」。
真的很不可思議吧?
明明是同樣的兩句話,卻分別能將一個人塑造成冷酷的殺手,還有犧牲一切才好不容易打倒殺人魔的,既勇敢又悲慘的受害者……視省略的細節能夠產出不同的結果,語言就是這麼奇妙的東西啊。
3.
「為什麼我不會飛呢?」
在不知道說話者是誰的前提下,這句話乍聽之下沒什麼大不了的,對吧?
啊,如果您的家庭中有小孩子的話,或許會把它和那些童言童語聯想在一起,認定這只是某個孩子好奇地探索著這個世界的過程中,發出的其中一個小小疑問而已。
然而如果您家的孩子再大一點,已經進入那個重視同儕又容易惹麻煩的階段的話,聽見這句話的您反而會因為認為「這句話是孩子的中二病發作」並感到煩躁吧?
如果您是步入社會的成年人的話,或許會將這句話與自身境遇結合,那麼這句話就會變成終日忙於工作、被工作和家庭雙重束縛了的大人,對於自由的渴求了。
如果您的年紀已經跨越中年,步入知命耳順古稀……等身體較容易出現病痛的歲數,甚至臥床不起也確定恢復不能的話,這句話……似乎又會變成您對早日解脫的想像。畢竟人死了之後就會變成幽靈,而眾所皆知的是,幽靈是能夠自在漂浮飛行的存在嘛。
……像這樣,明明只是「為什麼我不會飛呢」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而已,句子裡的詞彙還沒有任何前因後果的關係,卻還是會因為聽者的主觀經歷不同,而讓聽者作出不一樣的解釋。
而這些解釋,又都會隨著被告知的「故事」不同,而產生變動。
要舉例的話--
請您先想像一下那樣的情境吧:
……在很久以前的某個近山的村子裡,有名因為相貌醜陋而一直被認為是「天狗」的人類孩子。
※ ※ ※
既然都說是近山的村子了,那個孩子自然也在成長過程中多少遇見過通常會在山裡活動著的那些妖魔鬼怪。像是什麼山童啦、山男山女山姥啦、河童啦、後送犬啦……當然也包括了天狗。
接著那個被認為是「天狗」的孩子注意到了,「天狗」都是會飛行的這件事,無論是大天狗或是鴉天狗,每個天狗都能在山中不受地型限制、自由自在地飛行著--這讓那個孩子羨慕、嚮往不已,但內心也同時產生了那樣的疑問:
「為什麼我不會飛呢?」
問題的答案很快就被找到了。那個孩子認為這都是因為自己「雖然長著天狗的臉,卻沒有長出天狗的翅膀」的緣故。
所以為了能和其他天狗一樣飛行,能加入其他天狗的行列,那個孩子在山裡蒐集了材料,做出一對精美的……落葉翅膀。
他揹上了那對落葉翅膀,從懸崖上跳了下去,以為自己這麼一來就能學會飛行。可是再怎麼說終究是人類,跳下去之後無論再怎麼拍打那雙落葉翅膀,迎來的都只會是……那種結局。
這個故事就到這裡了。如何呢?您回想起那段話時,這一次是不是就會以完全不同的角度來解讀了呢?
「為什麼我不會飛呢?」
現在在您心目中,那句話大概已經變成了那個孩子最後悲慘結局的……開端了吧?
如何呀?我說得沒錯吧?
全站熱搜